中山市左右心理咨询服务中心

Zhongshan Zuo Zuo psychological consultation service center

预约电话

13560666661

当前位置: 主页 > 新闻动态 >

“助人的艺术”三境界

编辑: 时间:2022-03-06
 

2022年2月23日,在坦洲镇党委、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,在坦洲镇公共服务办公室的指导下,由中山市左右心理咨询服务中心申报的坦洲镇第七届“博爱100”创投优胜项目——“安心少年”困境少年心理辅导计划”,在中山市坦洲镇合胜社区举行“助人的艺术”心理志愿者培训活动,来自镇关工委,村、社区关工委代表等34人参与了本次培训。

01
助人的第一重境界
 
 

心理咨询老师一开始就问大家:谁认为自己不是好人呢?大家笑,老师说“个人都认为自己是好人,似乎每天都在帮助人:家人,同事,甚至是邻居、陌生人,有时是举手之劳的小帮助;譬如当孩子不会做作业时家长帮助他们;或关工委骨干下村里劝停学的孩子上学,或下意识地将自己喜欢的东西送给伴侣、孩子、同事或亲戚,看!这些都是在助人了。”这是比较初浅的助人的第一重境界。

02
助人的第二重境界
 
 

老师继续问:“谁认为自己是坏人呢?大家也笑。老师说,当我们带着帮助他人的企图,却是为了满足自己隐藏的需求时,或许就成了坏人了。例如,正好我们这里有一个孩子不上学,助人者担心工作没做到位,担心扣工资,担心丢掉职务,担心孩子会出意外被追责等等,这时我们携带着担忧来到孩子面前,试图说服孩子去上学,这时的帮助很可能就是无用功——因为目标是在满足自己的担忧,本来孩子只是不上学,可能被助人者、父母、老师多方劝说,活都不想活了。”

因此,我们助人者应看到,绝大多数的助人动机与行为,实际上在满足自己的需求,这是助人的第二重境界。这个境界的助人效果,常常是“好人”摇身一变便成了“坏人”。

03
助人的第三重境界
 
 

助人的第三重境界:“从根源上来说,我们既没有助到他人,也没有助到自己,因为我们根本不认识自己,更谈不上认识被助者。”“我是谁?”这个问题从古至今都是最重要的!我们如果不认识自己,不认识他人,我们的助人行为都不能称为助人。老师举了几个例子说明。

 

 

关工委罗北成主任提问到:“那么,我们正在跟进的不上学的孩子,我们应该怎么做呢?”

 

老师举了自己跟进“某个孩子”的例子后回应道:在与孩子的交谈中,看看我们是站在以上三个“哪重境界”中去理解,去走近这个孩子?“观察自身(工作者)对不上学有着怎样的认知?是否不上学一定是不好的?不一样的介入视角可能产生的效果不一样。”

如果我们的工作做到了一百分,孩子仍然会因为父母、老师或同学等因素可能不去上学,当我们放下担忧只是纯粹的去倾听孩子与家长的故事,这时或许效果就发生了,“孩子上学的目的”可能就达到了,但也可能不会发生……

 

随后,项目组建了“心理志愿者”工作群,为后续支援关工委开展困境儿童奠定基础。

 
课堂小记

邹老师——助人的艺术三境界


√第一重境界:在“我认为的”认知里边,去实施的各类利他行为,如举手之劳的小帮助,开展工作任务等现实行为。

 

√第二重境界绝大多数的助人动机与行为,实际上在满足自己的需求,这是助人的第二重境界。

 

√第三重境界:从根源上来说,我们既没有助到他人,也没有助到自己,因为我们根本不认识自己,更谈不上认识被助者。

 

------分隔线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